材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媒介,是幼儿建构知识的托,它起到的就是一个桥梁的作用。只有通过它才能达成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
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主动参与区角活动。下面我们针对幼儿园区角材料的设计进行一番讨论。
材料要有层次性
区角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理特点,最大限度上符合不同幼儿的要求。
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在同一区角中材料的投放中即也呈现其差异。
如:数学区中,要求中班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形、空间方位等概念,并学会比较、分类、排序、测量等简易方法,所以在材料投放中,教师就要考虑和设计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如“图形与数字”(根据图面上的图形与数字,找出相应数量的图形摆放在图面上)、“有序的花”(将花按一定的颜色、大小或形状等规律插到泡沫板上)等。
而大班幼儿在已掌握简单数理概念的认知活动外,还应学会简单的运用,所以在区角中教师投放的材料也随之有了一定的深度。
其次,同一年龄段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不同,对材料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因此,在同一区角中应提供不同的材料,以便满足各类幼儿的操作需求。幼儿可根据教师提供的不同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从中,我们还发现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同一材料其操作的途径也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看家本领”。
材料的数量要保证
区角投放的材料不能五花八门、但也不能过于单一,应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密切结合,同时要有一定的数量保证。这样就可满足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能力去选择和操作。
按班内幼儿在每个活动区中人数计算,确定本班幼儿每个区角中材料投放的数量。比如,小班在创设区角时,设计了图书角、娃娃家、生活区、建构区,每个区角按4个人的比例进行材料分配。
按照现成的及家长共同收集来的材料,在相应的区角中设置了多套操作活动。如娱乐区有活动3种(投篮、玩沙、钓鱼)、建构区有玩具5类、生活区有活动6种(喂食、娃娃家、折叠衣物等)。
材料的动态性
区角的材料除了有一定的数量化外,也不能够一尘不变,而应随着幼儿能力的提升及主题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换、添加,使其呈现动态性。
我们在创设区角活动时,有一些是相对静态式区角,是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目标进行有的放矢。
例如:益智区、数学区等。而有些区角是处于动态的,它的内容经常性地与主题密切联系,随着主题活动不断更换、深入而不断变化、调整,如:美工区、科学区等。区角中我们可以将主题中一些操作性、探究性为主的内容投放其中,主题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物品、新累积的经验等也可放入其中,并授予其新的目标和要求。
此外,还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发展水平随时调整材料。当幼儿已能轻而易举地完成某区角里的任务或这这一区角主题长时间的未被理睬,那么教师就应该考虑调整材料了。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持续时间短,老师就要利用新鲜的材料去刺激他们的兴趣,使之不产生厌烦、乏味感。
低结构的材料更易操作
高结构的材料规范、精细,目标明确,幼儿在操作中能达到和检验自己的操作结果。但是区角活动中注重不是操作程序、结果,而是让幼儿通过对材料千变万化的摆弄,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而低结构的材料正好符合此要求。
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中,注意高低材料相结合。在区角投放的材料,既有买来的现成材料,还应有自制的活动材料;既有成品,还应放置半成品。
对幼儿而言,区角活动是自由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对教师而言,区角的布置也好,材料的投入也罢都应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教育要求,一系列的创设和投入都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学习探索。